7月9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自然教育”为主题的2023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广州闭幕。闭幕式上公布了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其中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榜上有名。
作为苏州高新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重点项目及典型“退渔还湿”工程。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秉持中华文化的人文传统,聚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在建设上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理念;充分融合景观、科普休闲、游乐等要素,划分了湿地保育区、湿地游览体验区、湿地宣教展示区、湿地合理利用区及湿地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分区;并建设了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且富有生态保护与科普理念的休闲项目;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太湖流域特有的生态与人文风貌,是集生态环境、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自然教育,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在生态保护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有效带动了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进而更积极地参与自然保护。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天然科普宣教大课堂,同时还成立了太湖湿地自然学校,建设湿地科普宣教中心、科普宣教长廊、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游览体验区、湿地文化展示馆、太湖(游湖)流域鸟类标本展览区等科普场所,配备有教室、实验室、观鸟长廊、多媒体、书籍、标本、望远镜、科普展板等多种类型设施。
在环境保护及科学检测上,太湖湿地已建成包括环境监测站点、鸟类监测、气象监测、水质监测等多个站(样)点。拥有全光谱在线水质分析仪和气象观测设备,设立了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为科普宣教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太湖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现有脊椎动物178种,维管束植物240种,鸟类由开园初的不到50种提升到了158种,已成为区域生态保护名片。太湖湿地拥有近60万平方米的生态保育区。保育区通过人退的方式让自然得以休养生息,各个原生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昆虫的种群也得到了大量的恢复。
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始终以承担科普宣传教育为己任,积极开展科普宣教活动。
组建科普宣教队伍
太湖湿地高度重视科普宣教工作,专门成立了科教服务部,并组建了科普宣教领导小组及湿地生态讲解团队,成员除专职科普宣教人员外,还涵盖了党员、社会专业人士、志愿者等,共同配合湿地公园开展各项科普宣教活动。
配置完善的科普宣教基础设施
太湖湿地建有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及教室,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了专门的学习场所。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71%的区域为水域面积,借助丰富的“水”元素,太湖湿地完善湿地文化展示馆和湿地游览体验区基础设施,发挥湿地“水”特色,提炼太湖湿地“水”文化,打造出湿地科普宣教新名片。
发挥湿地科普宣教基地优势
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旅游局首批认证的研学旅游基地,已超过10万多人前来太湖湿地开展春秋游研学活动。历年的研学活动合作学校涵盖苏州及周边城市多所学校,研学内容包括湿地观鸟、太湖农耕、植物认知、爱鸟周、湿地破壳、苏绣和桑蚕文化等,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参观学习、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保护自然生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新科普研学
太湖湿地开发聚焦乐享亲子、动享生态科普、趣享乡村农耕、艺享生活美学、新享科技5大主题研学线路,共50节系统课程、24节精选课程的研学体系,并逐步推出定制化高端专业研学课程;主推与大熊猫相关的研学活动,同时创新推出了熊猫探险家主题活动。
大会同时还发布《2022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报告》,全面梳理全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真实状况,为下一步自然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首次发布《2023-2035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自然教育事业描绘出宏伟蓝图。
接下来,太湖湿地将继续把宣教工作作为重要常态化工作推进,开拓创新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结合湿地资源形成涵盖不同人群、维度、深度的多方面课程,打造湿地熊猫研学特色课程体系。以生态体验为核心,科普研学为抓手,做出太湖湿地自然生态的研学品牌,切实提升全民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之以恒落实长江太湖生态大保护战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关注微博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