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湿地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
远古人类的祖先在认识和利用湿地、改造和适应湿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伟大的劳动智慧,产生和发展了璀璨的湿地文化和民俗。
最初,湿地提供的鱼虾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渔业成为人类早期直接向湿地索取食物的生产方式。我们的祖先生活所需的主要食物水稻,就是在湿地上生长出来。同时后期人们将稻、渔与民俗风情、四时八节相互融合,形成了稻食文化、渔文化,作为最初生存本领沿续至今。
太湖流域从湖沼湿地生态系统向以蚕桑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采桑、养蚕、缫丝、织绸与染织及其传说习俗等构成的桑蚕文化,与稻文化、渔文化及水文化一起,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
湿地文化展示馆以湿地为线索,分4个展区,分别是湿地水文化展区、稻食文化展区、渔文化展区和桑蚕文化展区,集展示、教育、宣传、科普于一体,普及湿地知识,展示湿地悠久文化,倡导人与湿地和谐共存,打造共享的绿意空间。
水文化展示区
水是湿地之本,水与湿地共生。人们在认识水、利用水和保护水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精神得到升华,产生和发展了水文化。水文化馆通过湿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野生鸟类、生态浮岛、诗歌文学和独特的湿地景观展示了太湖湿地长期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果。
稻食文化展示区
结合太湖流域色彩斑斓的稻文化,以吴地民情风俗、四时八节、不时不食等方面来展示太湖流域源远流长的稻食文化。
桑蚕文化展示区
太湖流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结合太湖特别是苏州地区的桑蚕文化,从桑蚕丝织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及品种工艺等方面,展示了与苏州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独特桑蚕文化。
渔文化展示区
介绍太湖流域的渔文化,从历史沿革、工具工艺的变迁、文字文学、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渔文化的展示。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关注微博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