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央视
点赞苏高新集团旗下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关注苏州湿地保护
CCTV-13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
播出了《江苏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科学理念保护“地球之肾”》
“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如是说道。
去年11月11日,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深入苏州高新区专题调研太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实地考察了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认真听取湿地保护工作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太湖湿地成为太湖科学城的“生态绿心”。
当下,苏州“园林之城”正在迈向“湿地之城”,全市深入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谱写着城市水绿交融的新篇章。
三生发展,严守绿色底线、可持续发展
TAIHU LAKE WETLAND PARK
太湖湿地水源充足、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盛夏期间,园内郁郁葱葱,而且气温比主城区低上好几度,十分惬意。此时,湖中荷红叶绿、鱼翔浅底,湖岸曲折有致,串联起形态各异的亭台栈桥,正是太湖湿地最美的时节,园内三三两两的人们漫步其间,与湿地共同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难以想象,这里过去只是一大片鱼塘,如今,太湖湿地里的飞鸟游鱼绿草见证了湿地保护的过程。
太湖湿地建立低碳运营机制,公园里的游步道由木栈道连接,交通工具为电瓶车、电瓶船等,尽可能地减少交通碳排放,积极构建“电力交通+慢行”的低碳游览体系。
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借助持续对“鸟类”“水质”“气象”“游客流量”及“游客热点图”等监测平台来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对环境的全景实时多角度监控,并整合多维数据资源,利用数字化大数据指导日常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严控生态旅游的文明环境。科学测算湿地旅游承载力,严格控制旅游者流量,严防旅游车船造成污染,尽量减少游客行为对湿地的环境影响。
太湖湿地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无序开发建设,推动水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和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不断扮靓城市“颜值”,让市民乐享生态“红利”,共谋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多措并举保护湿地 构建生态和谐美景
TAIHU LAKE WETLAND PARK
近些年来,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质不断提升。经统计调查,太湖湿地水域面积达71%,而绿化覆盖率超过24%,园内以徒步、骑行等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方式为主,拥有绿植超800亩,每年可吸收1至2万吨二氧化碳。
通过实施修复自然生态、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改善水环境、修复传承人文生态四大措施,构筑了科学的生态保护体系;继续改善太湖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水质总体保持在III类以上,核心区域稳定在Ⅱ类以上;继续对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植被演替、湿地保护类群、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评价其生境适宜性变化及其后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修复措施,实行动态管理。
园内,光生态保护区就达0.6平方公里。在这里,动植物自由生长。每年,能稳定观测到150-160种鸟类,夏天最常见的是白鹭,在清晨上午和傍晚的时候,白鹭会停在树的顶端。太湖湿地目前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57种,世界濒危物种1种,世界易危物种1种,世界近危物种3种,鸟类总数较开园初期已增加了近百种。
太湖湿地水域宽广,随处可见水草及鱼类,水质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截至今年6月份,水下浮游植物97种,鱼类98种,共同构成了太湖湿地水下森林系统,一个整套完整的水下生态链,可以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这套系统实现了太湖湿地的水质自净功能。
太湖湿地建立了严密的整套水质检测保护体系,太湖湿地都会开展第三方水体评估工作,搭配园内24小时自动水质检测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水体质量。通过恢复和修缮自然驳岸、建设生态浮岛等方式,共涵盖四大类八小类的湿地类型,并建立更完善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水体-土壤”良性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湿地水生态系统质量。
太湖湿地对公园内原有的和新种植的植被提供专业的科学修复和精心保护,维护湿地植被多样性,提高湿地净化能力,增加植被生命力。
全民向自然 科普宣教不停歇
TAIHU LAKE WETLAND PARK
依托独特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太湖湿地深入挖掘太湖历史文化,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宣传湿地功能价值、弘扬湿地文化,已然成为太湖流域湿地修复的典型示范。
2012年,成立了苏州第一所“湿地自然学校”,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科普基地,每年都面向社会公众、亲子家庭、学生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保护研学旅游活动,经过10年的发展,逐渐建立了“行业引导+企业运作+志愿者助力”的湿地自然学校发展体系,开创了湿地自然学校的“苏州模式”。
目前,太湖湿地与西部生态城公司合作设立了太湖科学营的研学项目,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产教研平台和太湖生态自然人文资源,囊括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太湖湿地自然学校、桑蚕文化教育基地等多元特色。
未来,继续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等三篇文章,在获得“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数十项荣誉的基础上,在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上发力,跨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行列,实现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湿地旅游的主要产品载体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其属性是湿地保护的形式,湿地旅游必须基于湿地的良好生态,因此,生态保护是根本,旅游吸引是升华。今年春季开发的赏花游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赏花“打卡”,也带动了当地的“赏花经济”。
湿地保护在提升水环境、水景观的同时,也给湿地周边产业发展带来生态红利。在镇湖镇,因景而兴的黄桃采摘园、花卉园等生态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休闲游憩。随着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等一系列湿地工程的实施,越来越美丽的太湖湿地,正日益润泽姑苏大地、惠及万千百姓。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关注微博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加我微信